城市基建飛速發展引起抗浮設防水位失效的實例
發布時間:2021-12-06 瀏覽次數:1360
該項目為超高層建筑,分A、B兩棟, A棟地上70層,高300米,B棟地上8層,整體項目地下室5層,于2014年4月進行基坑土方開挖及基坑施工,2019年9月項目封頂完工,在地下工程施工期間地下水情況與地質報告相符。
該項目建設前該地塊為一片空地,項目建設期間,由于該市城市基建飛速發展,項目周邊不斷涌現新建筑及地下空間結構,同時項目旁邊兩條成直角交叉的地鐵線相繼完工并通車。
項目周邊建筑情況介紹:
東側:某大廈地下室深12.0 m,與項目地下室墻間距離6.0m;
南側:某金融廣場地下室深10.2 m,與項目地下室墻間距離15.0m;
北側:地鐵N號線深約24.0 m,與項目地下室墻間距離約15.0m;地鐵M號線深約30米,與項目地下室墻間距離約40.0m;
因項目周圍建筑基坑支護結構及地下室永久結構施工完成,間接形成永久止水帷幕,造成地下水流徑發生變化,地下水及地表水無法由南向北向某江河順暢排泄,匯集至項目地下室周邊,形成地下水位上漲變化較大。經水位監測地下水位訊期最高點80.872米高于設計抗浮76.0 m,因此存在影響結構安全的風險。
為解決長期存在的結構風險問題,甲方單位組織專家多次進行論證討論,并根據當地的巖土工程勘察規范新規確定抗浮水位為85.0 m,該項目經設計復核后故而增加底板抗浮錨桿加固。
城市的飛速發展以及雨季汛期等極端天氣,很容易引起地下水文情況發生變化,進而引發各類建筑物病害問題,諸如不均勻沉降引起建筑物傾斜、地下水位超出抗浮水位影響結構安全等問題。因此在進行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前不僅要考慮巖土情況,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區域規劃、地塊未來使用發展等因素,在進行抗浮水位設計時綜合考量,多一些風險意識,才能避免后期出現各類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