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地老舊小區改造抗震加固政策及提升抗震性能措施
發布時間:2025-04-15 瀏覽次數:102
PART1
各地老舊小區改造抗震加固政策規定
截至2025年4月,全國各地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抗震加固政策規定主要基于國家層面的《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》及地方具體實施方案,涵蓋資金補貼、技術標準、改造重點等多個方面。
以下是關鍵政策要點及地區案例的梳理:
一、國家層面的政策框架《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》要求
老舊小區改造需進行抗震性能鑒定,對存在安全隱患且具備加固價值的建筑必須進行加固,并公示加固時間及后續使用年限。
農村危房改造、移民搬遷等項目必須達到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,違者將面臨高額罰款。
學校、醫院、養老機構等重點公共建筑需優先采用隔震減震技術,確保地震時正常使用。
住建部推進措施
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,推動抗震性能提升,例如通過加裝電梯、節能改造與抗震加固結合實施。
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,并優先拆除或加固存在結構安全隱患的預制板房。
二、地方政策與實施案例
北京市
城市更新行動計劃:該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(2021~2025年)中明確提出,老舊小區改造需結合抗震加固等綜合提升措施。到2025年,力爭完成全市2000年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.6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任務,重點推進本市500萬平方米抗震節能綜合改造、配合做好6000萬平方米中央單位在京老舊小區改造等任務。
農宅抗震節能補貼:對同時實施抗震和節能改造的農宅,最高補貼6.5萬元/戶;僅抗震或節能單項改造分別補貼4.5萬元和2萬元/戶。改造后農宅需滿足抗震烈度8度設防標準,外墻傳熱系數符合節能要求。
天津市
“十四五”規劃目標:到2025年完成地震易發區房屋加固改造2萬套,社區防震減災科普覆蓋率100%。
重點提升監測預警能力,確保地震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85%以上。
貴陽市
推行《老舊小區改造抗震處理導則》:2025年,貴陽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印發《貴陽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抗震處理導則(試行)》,規范既有建筑物抗震檢測鑒定、加固、設計、施工等工作。
新疆維吾爾自治區
2025年計劃:完成2093套城市危舊房改造,采用拆除新建、改建或抗震加固等方式,并爭取國家專項借款支持。
同步推進258個老舊小區改造,覆蓋7.6萬戶居民,優化基礎設施和社區服務。
甘肅省七里河區
改造流程:通過現場踏勘確定24個重點小區,針對結構問題制定加固方案,并完善設計文本后二次審核。
云南省、青海省
農村經驗推廣:通過抗震改造,近年地震中未出現農房倒塌致死案例,相關技術圖集和培訓機制被納入政策支持。
三、重點技術措施與資金支持
技術應用
結構加固:包括碳纖維包裹、增大截面法、增設剪力墻等,提升建筑整體抗震性能。
隔震減震技術:在高烈度地區強制使用,如隔震支座、阻尼器等。
資金保障
中央及地方財政設立專項資金,例如某市2025年計劃投入10億元加固1萬棟老舊住宅。
鼓勵社會資本參與。
四、特殊建筑類型處理
預制板房:經鑒定為危房或阻礙城市規劃的預制板建筑優先拆除;結構完好的納入舊改,通過加固和設施更新延長使用壽命。
歷史建筑:采用隱蔽式加固技術(如內部鋼架),兼顧安全與風貌保護。
五、實施要點與挑戰
居民參與:改造方案需通過座談會、問卷等形式征集意見,確保需求匹配。
質量監管:建立可追溯制度,對隔震裝置等關鍵材料全程監測,嚴控施工質量。
區域差異:地震高烈度區(如天津、新疆)任務更重,需結合本地地質條件制定針對性措施。
小 結
全國老舊小區抗震加固政策以國家條例為綱,地方結合實際情況細化技術路徑和補貼標準,重點解決預制板房、農宅及公共建筑的安全隱患。未來趨勢將更注重技術升級(如隔震減震)與居民參與機制的完善。
PART2
新抗震加固具體措施
提升既有建筑抗震性能,常見的抗震加固措施可分為多個方面,根據建筑類型和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方法。具體包括以下分類:
1.結構構件加固
碳纖維/鋼板包裹:在梁、柱表面粘貼碳纖維布或鋼板,提升抗拉、抗彎能力,防止脆性破壞。
增大截面法:通過增加混凝土截面尺寸或配筋率,增強構件承載力和延性。
噴射混凝土加固:用于墻體或柱面,提升整體強度和抗震性能。
2.抗側力系統增強
增設剪力墻:在框架結構中增加鋼筋混凝土剪力墻,提升抗側剛度。
鋼支撐系統:安裝交叉或偏心鋼支撐,吸收地震能量并減少側移。
核心筒加固:優化或新增核心筒結構,增強抗扭轉能力。
3.基礎與地基處理
基礎擴大:加大基礎底面積或加深埋深,提升穩定性。
樁基加固:增設微型樁或靜壓樁,改善地基承載力。
地基注漿:通過灌漿加固松散土層,減少不均勻沉降風險。
4.隔震與減震技術
基礎隔震:在基礎與上部結構間設置橡膠隔震支座,隔離地震波傳遞。
層間隔震:在建筑特定樓層安裝隔震裝置,降低局部震動響應。
阻尼器應用:安裝粘滯阻尼器、金屬屈服阻尼器等,耗散地震能量。
5.節點與連接強化
梁柱節點加固:采用外包鋼、碳纖維布或增加箍筋,防止節點剪切破壞。
墻體連接:加強填充墻與框架的拉結,如增設鋼筋網或錨固件。
6.整體性提升措施
圈梁與構造柱:在磚混結構中增設鋼筋混凝土圈梁和構造柱,約束墻體開裂。
樓板加固:采用現澆混凝土層或碳纖維網格增強樓板整體性,確保水平力傳遞。
7.材料與工藝升級
高強材料替換:用高性能混凝土或鋼材替換老化部分。
預應力技術:施加預應力鋼索或碳纖維,改善結構剛度和抗裂性。
8.非結構構件防護
附屬物固定:加固屋頂水箱、廣告牌等,避免墜落風險。
管道柔性連接:采用抗震支架和柔性接頭,防止管線破裂。
9.新技術與設計優化
BIM與模擬分析: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優化加固方案。
性能化設計:根據目標抗震性能(如“小震不壞,大震不倒”)定制措施。
10.特殊結構加固
歷史建筑保護:采用隱蔽式加固(如內部鋼架),兼顧抗震與風貌保留。
高層結構調諧:安裝調諧質量阻尼器(TMD),減少風振和地震響應。
實施要點
專業評估先行:需通過檢測鑒定確定結構薄弱環節。
經濟性與可行性:平衡成本與效果,選擇適宜技術。
規范合規:符合當地抗震設計規范(如GB 50011)及施工標準。
總 結
通過綜合應用上述措施,可顯著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,降低地震災害風險。實際工程中常采用多種方法組合,例如同時進行隔震支座安裝和阻尼器設置,形成多重防護體系。